博士点“金”天麻:技术你先用 见效再付费
正午的阳光透过笔直的松林,照射在林下一丛丛厢式栽培的天麻田上。技术人员拨开覆盖在土面上厚厚的松针,小心地从泥土中取出圆柱形菌棒。菌棒由特制的塑料管袋包裹,两侧通过打孔种植,生长着饱满硕大的天麻。技术人员仔细地将天麻摘下、称重、测量,计算出整片利用新技术种植生产的天麻田产量。
采用菌棒钵栽的天麻田
8月1日,位于长顺县的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邀请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理工学院、长顺县农业农村局、长顺县林业局等单位专家,对公司生产基地进行测产。
专家正在对天麻生产基地进行测产
结果显示:菌棒钵栽4个月,商品麻平均产量达到0.31千克每棒,其中100克以上的商品麻占比34.22%;菌棒地栽3.5个月,商品麻平均产量达到0.36千克每棒,其中100克以上的商品麻占比53.69%。这标志该基地应用的天麻科技成果已成熟,可规模化推广。
测产会议现场
这一科技成果,得益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贵州省菌物学会理事长朱国胜,带领贵州省天麻竹荪育种和栽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长期以来的研究和实践。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
“传统天麻栽培采用生料木屑栽培,需杀青和自然培材,受温度、通风等环境因素影响大,菌棒质量不稳定导致产量波动。”朱国胜团队为破解这一难题,研发出工厂化代料菌棒技术——通过工厂可控环境培育菌棒,保障质量一致性,从源头解决农户培育难题。
技术人员正在对天麻田进行测产
拌料、装袋、上架、灭菌、冷却、接种、培育、出库……在菌棒的生产车间,机器自动完成菌棒的生产。为确保产品质量,技术人员身穿防护服,在无菌车间对菌棒进行接种。
技术人员正在对生产的菌棒进行接种
车间另一侧的发酵室内,大大小小的银色罐体中,孕育着用于菌棒生产的蜜环菌良种“GZA46”。菌种溶液在不同罐体中,历经16天的培育工序,繁殖至生产所用的浓度和升值。
菌棒的自动化生产
在手电照射下,锥形烧瓶里的菌种溶液呈现出金黄色——这些小小的菌种,凝结着蜜环菌和萌发菌良种优选、生产的技术结晶,是天麻高产优质的关键。
正在培育的菌种
“天麻与菌棒中的蜜环菌是天然的伴生关系。通过培育的蜜环菌分解菌棒中的木屑,再为天麻的生长提供养料,就能实现天麻的高效栽培。”朱国胜介绍,研发过程中,团队筛选最佳菌棒配方和重量,平衡成本与产量,优化种植方式,解决打孔和科学放置白麻种等问题——天麻转化率从20%提升至100%以上;一斤柴最高可产一斤多天麻,节材达400%以上,减轻生态压力;依托时间缩短优势,利用贵州立体气候,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栽培实现周年生产,也可以在室内控温实现周年生产。
企业生产的菌棒,上方留孔方便后续接种菌种
目前,80%天麻用于食用,鲜品市场潜力巨大。该技术生产方式不用保鲜剂,能够保障鲜天麻持续供应,契合2023年天麻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后的市场需求。
用于天麻种植的菌棒
为推动成果转化,在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和指导下,朱国胜领衔的贵州省天麻竹荪育种和栽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博士创新站,团队成员黄万兵、刘倾城、黄晓润、郭银萍等为公司天麻生产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并探索“先示范、后付费”模式,降低企业负担。
工人正在对流水线上自动生产的菌棒进行装盘
“天麻传统种植模式面临诸多难题。一亩地投入近3.3万元,周期长达一年半,还得承担种植风险和病虫害风险。”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权为记者算了笔账:新技术使木材转化率达100%以上,每个菌棒可产天麻1斤左右;商品麻种植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4到6个月;每亩成本较传统模式节约5000至8000元。
用于天麻种植的菌棒
“今年,400亩种植基地,每亩投入2.5万元,按当前市场价每斤28元计算,每亩纯利润可达3万元,400亩总利润超1200万元。”杨永权说,通过“先示范、后付费”的成果转化模式,为公司的投产应用解决了后顾之忧,测产的成功,也让公司希望将技术进行大规模推广。
公司计划2026年将天麻种植面积扩展至800亩,销售菌棒并按市场价格回收天麻产品,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目前,该技术已在毕节、汇川、清镇、长顺等多地应用,还辐射至云南、四川等地。
技术人员进行天麻测量称重
在贵州,技术团队与企业共建博士创新站,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案例还有很多。
测产专家合影
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引导省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创新资源下沉产业一线,省科协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省工商联、省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实施贵州省博士创新站建设认定工作,首批认定了115个博士创新站,旨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博士人才成长,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