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马摆大山脚下 对话马铃薯

发布时间: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威宁成为我省最大的马铃薯种薯基地

 

称重环节“斤斤计较”

 

“这个是科技的力量!”

记者 刘斌 见习 生曾帅

贵州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是贵州马铃薯产业的重要科技支撑单位。多年来,该所立足科技扶贫,为薯农提供种植全程技术培训和服务,育成大批贵州优良薯种,积极推广山区周年丰产、冬作薯科学种植技术以及晚疫病等典型病害的监测防控技术,帮助威宁发展成为贵州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

文化不高、50来岁的农民马永相居然用了“科技”一词。

威宁,天高云淡。

8月的麻乍镇热闹起来。马摆大山山脚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收拾工具准备收获马铃薯。噶利村的农民马永相说村里人祖祖辈辈都靠马铃薯果腹,一天吃个6、7斤马铃薯就管饱。烧、煮成为当地马铃薯烹饪的最佳方法。

站在地头,马永相与记者对话。

“怎么不吃白米?”

“买不起嘛!”

马永相回忆,年景最好的时候,村里一亩地能种出1500公斤马铃薯,再配上点玉米,一年的温饱就基本解决了。

“如果气候不好,一亩地只收个千把斤,那么就要饿肚皮了。”

“现在你家马铃薯够不够吃?”

笑!

“现在哪个还舍得吃?”

笑!

“每天吃马铃薯要差不多6块钱,吃白米不到3块钱,你说哪个划算?剩下的钱干点哪样不好?”

“关键是……”马永相扳着手指头还在笑,“现在一亩地最少可以随便种出3000公斤马铃薯,高的时候4000公斤以上,保底算8角5分钱一斤,你算哈多少钱!”

产量翻了一番以上,怪不得马永相一直在笑,怪不得村里农户家看不见储存的马铃薯。

“这个是科技的力量!”

文化不高、50来岁的马永相居然用了“科技”一词。

“原先种下去就不管了,该收好多老天爷‘说’了算,现在,要打药、要培土,就连哪个时候栽都讲究得很。”

马永相指着身边几位村民,“现在村子里面家家都种马铃薯,他们几个种得更多,收入比我高得多哦。”

几位村民一阵哄笑,其中一位反指着马永相说,“你敢说你没得赚到钱?”

笑着的马永相脸红了。

贵州金农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刘军心里乐开了花。

8月23日一大早,噶利村边的路上,停着十多辆车。旁边,近60人站在一块地里窃窃私语。

这里面有威宁自治县各局的人员,也有从隔壁乡镇赶来的干部、农民,更多的是当地的村民。

大片连片的土地上,记者没看见马铃薯,倒是看见省马铃薯研究所副所长李飞拿着一个便携喇叭站在中间,给村民讲解种植马铃薯的要点。

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培土,什么时候打药,整个培训李飞讲得非常精细,他希望用这样的机会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科学为种植马铃薯带来的变化。

十多分钟后,“大家注意了,下面我们要做马铃薯一级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测产验收,看看到底能收多少斤马铃薯。”

马铃薯在哪?

几位工作人员拿着皮尺迅速量出一分地的面积。在现场的威宁统计局的工作人员说,今天一共要测三个地块,这是他们随机挑选的一块地。

早按捺不住的村民用铁耙挖下去,往后一带,一个个金黄色的马铃薯跟着铁耙滚了出来。后面蹲着的妇女用簸箕捡拾马铃薯后装在编织袋里。

阳光下李飞跑前跑后满头大汗,“不要急,小心点,不要挖到马铃薯了。”

“这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的一级种。”李飞边擦汗边给记者介绍。

一会工夫,地里的马铃薯全部装袋完毕。

称重环节,村民呼啦都围了上来。

县统计局工作人员大声喊出测产最后数据:“根据现场称重,这块地亩产一级种4109公斤。”

“不会吧,是不是搞错了?”围观村民嘀咕着。

工作人员又核查了一遍,“没得搞错,是这么多。”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再次说。

“肯定不会错!”双龙镇副镇长锁华美举着手里的手机。

锁华美一早就赶到这里,她手里的手机,从李飞讲解种植要领时,就已经开始全程录像了。

几位农民悄悄商量说,“这块地土质好,当然高,我们要找一块差点的地。”

这话传到了李飞耳朵里,“好啊,测产地你们定!”

自告奋勇的农民果然找了两块“瘦地”,测下来也有3000多公斤。

三块地测产完毕,统计局工作人员公布最后的数据:“平均亩产3337公斤。”这个数据让李飞嘴角止不住往上翘。

农民们没话说了,在他们记忆中,超过2000公斤是不可能达到的数据。

据了解,这次测产,是我省本年度第四次马铃薯测产,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

村民马佑良今年种了10亩马铃薯,听统计局公布数据后,他对记者说,明年再流转土地,多栽点。

锁华美以前就听说这里的种薯产量很高,但她不信,今天亲眼见证后,她有了想法,“算下来,加上种毛豆等农作物,一亩地产值可以超过7000元。我们镇也种了3000亩费乌瑞它,但亩产都达不到这个水品,回去之后,我一定要把录像反复学习和研究,带领和鼓励我们镇的老百姓致富。”

贵州金农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军也在现场,他们公司正是马摆大山山下2600亩一级种薯的最大合作商。

由于技术原因,当地马铃薯产量都不是很高,导致他们公司每年都“吃不饱”。为了扩大产量,刘军每年都会给农户提供免费的种子、农药和肥料,每年补贴给资金超过200万元。

当天看到这样的成绩,他的心里也乐开了花。产量高,农户的积极性就更好调动了,公司的经济效益也会水涨船高。

想起以前自己在村里不停游说,希望农户按照科学的种植方法让马铃薯高产,农户们那种怀疑的眼光和质疑态度。他说“种植马铃薯确实很讲究。”现在有了科技的支撑,用事实说话,自己也算出了一口“饿”气。(作者:刘斌 来源:贵州日报)

 


摘自:贵州日报    作者:刘斌 编辑:陈嘉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