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中丨贵州省农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员邓禄军
春寒料峭,当接到被派驻平坝区天龙镇参加“万名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中升腾起丝丝暖意。作为一个农业工作者,能亲赴基层一线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指导,为农村农业发展出谋划策,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叫邓禄军,是贵州省农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员。2016年1月到天龙镇报到的第一天,我就请工作人员与我一起深入天龙镇天龙村、兴旺村、合旺村、二官村,针对种植技术现状、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农业技术培训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了解到,兴旺村芦车坝作为平坝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标杆,是全区产业发展学习的榜样,但是芦车坝的土壤残留严重、蔬菜产量品质双降、农产品种类单一、农业产业技术短缺等问题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有效突破兴旺村产业发展瓶颈?为此,在不断与省农科院的同事交流请教之后,我决定争取镇政府与村支两委的共同支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着力在研发新品种、提升农作物品质上下功夫。在组织对土壤残留大力清除后,便开始在天龙镇兴旺村开展马铃薯新品种引进与筛选、不同栽培模式以及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我们共引进示范马铃薯品种9个,进行不同垄距以及单双行起垄栽培模式机械播种试验示范,在兴旺村建立特色马铃薯(紫色、红色、早熟)生产示范基地60亩,并逐步扩大产量,推动建立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为天龙镇乃至平坝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种薯供应,形成良好的产业衔接,有效解决平坝区种薯贮藏问题。
邓禄军察看产业情况
邓禄军介绍种植技巧
经过共同努力,马铃薯长势喜人,我们有信心,并朝着“将天龙镇打造成为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示范基地”的目标不断前进。
在不断的深入调研中,我发现兴旺村的山药产业很有潜力发展壮大。我争分夺秒地开展山药新品种选育工作,在村内建立山药新品种选育资源圃1个,现有品种资源80余份,并从贵州各地朋友、同事手中“求”来当地野生山药资源,丰富山药品种,为山药用途专门化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兴旺村建立山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80亩,2016年带动山药种植大户20余户,带动农户种植200余亩,山药产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产业发展见成效
在短短一年服务期里,我在平坝田间地野里留下了无数个脚印。站在兴旺村的田埂上,我想把我所有的农识、农技奉献给这里辛勤的群众,更想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推广到农业生产中,为农民群众增收助力,为一方群众的脱贫攻坚助力。
【人物小传】
邓禄军,贵州省农科院生技所副研究员,2016年,派驻平坝区天龙镇提供农业技术指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恒新 整理
编辑 谢静静
编审 尹长东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