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丨省农科院生技所走出一条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今年5月,省农科院生技所在荔波县小七孔镇和平村豆村坝对去年12月种植的冬作马铃薯进行测产,土地在采收后将接着种植水稻。“稻—薯”两种主粮轮作试验已连续四年开展,在攻克耐寒、抗病、产量等难题后,筛选找到多个冬作稳产的马铃薯品种,徽薯1号亩产更是达到3400公斤高产。

“稻—薯”轮作无缝衔接种植茬口,利用冬闲土地增加粮食产出和收益,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这项技术近年通过示范推广,带动荔波县冬种面积超过一万亩,冬作马铃薯产业渐成气候,目前还向长顺县等地推广。

服务国家主导战略、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需求研发推广先进农科成果,正是生技所长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以科技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威宁自治县魔芋种植示范基地

今年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成立120周年,生技所为省农业科学院下属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自1984年成立以来坚持以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农业发展进步。

生技所所长、三级研究员范士杰说:“奋力走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我所近年来尤其是在育种、关键技术、微生物等领域持续攻关,通过示范和培训,推广先进农科成果,助力高效农业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增添新动能。”


种子是农业“芯片”,生技所围绕马铃薯、甘薯、魔芋等粮食和蔬菜作物,持续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保障粮食和蔬菜的优良品种供给。

营养价值高、面向中高端市场销售的马铃薯“黑美人”,多地大田种植亩产达到3500公斤的马铃薯“黔芋9号”,口感香甜细腻的甘薯“黔薯早1号”,抗病性强的“矮化黑杆花魔芋”……

生技所在近年共选育马铃薯新品种17个、甘薯新品种18个,它们经过国家级审定和登记、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省级审定,既有产量高、适应区域广的品种,也有品质佳、适合鲜食的品种,还有淀粉含量高、适合加工产品的品种,多样化的品种结构满足市场多元化的用途需求,发挥良种对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

甘薯黔薯早1号

关键核心技术对提升作物生产效率作用显著,生技所集成创新一批技术模式,通过综合运用促进农产品高效、绿色生产;

马铃薯团队研发小型农机辅助栽培等33项高效栽培技术,为种植马铃薯从土地整备、起垄覆膜、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

甘薯团队建立低热河谷早育苗、“地膜 小拱棚”等高效栽培生产技术,使甘薯上市时间提早到夏季,填补了夏季市场空白;

魔芋团队在全国率先突破了高海拔区域花魔芋规模化种植难题,首创“向日葵-魔芋”高效套种栽培模式,将魔芋种植成功率从20%提升至80%;一系列增效的技术模式,为发展特色产业注入科技动力。

“向日葵-魔芋”栽培模式实现千亩集中连片示范

微生物应用在改善农作物生长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金花菌是在茯砖茶中自然生长的益生真菌,但对茶的影响机制一直未探明。生技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永翔带领团队对金花菌进行研究,发现它能改变茯砖茶氨基酸、茶多酚等茶物质含量,降低涩味,让茯砖茶更醇厚,揭示了其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关系。

团队观察真菌显微形态

生技所研究团队共分离并保存各类微生物菌株1.23万株,通过研究真菌多样性,在国内首次利用分子钟方法追溯座囊菌纲所属类群的分化起源,发现包括52个新属、262个新种在内的大量新分类单元,其中的部分成果获2021年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带动省农科院植物与动物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成果要应用到生产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生技所为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通过多种推广方式让产出的成果在田间落地转化。

紫云红芯红薯提质增效万亩连片种植示范

生技所副所长、三级研究员朱国胜介绍,通过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与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度融合的力量推广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近三年来累计示范应用36.2万亩;推广甘薯技术成果采用“国家体系研发 试验站示范 县级推广 企业应用”模式,面积达到1037万亩;推广林下种植魔芋和向日葵、高粱、猕猴桃等套种魔芋,贵州魔芋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跃居全国第四,成为全国重要产区。

站在新起点上,生技所下步将继续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