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社员】以科技之犁,耕耘希望的田野 ——九三学社贵州省农科院支社副主委丁海兵的魔芋科研路
以科技之犁,耕耘希望的田野
——九三学社贵州省农科院支社副主委
丁海兵的魔芋科研路
【人物简介】丁海兵,男,汉族,1981年1月生,贵州兴义人士,2006年硕士毕业后到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2011年10月10日加入九三学社,现任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魔芋研究室主任、九三学社贵州省农科院支社副主委,先后3次入选省级科技特派员,获“2021年度中共贵州省委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课题”二等奖1项,被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聘为“贵州省统一战线和省直单位联合推动黔西南试验区建设专家指导组”专家,是贵州省工商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商(协)会组委员、安顺市农业经济发展专家技术顾问(产业导师),2024年10月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为“2023—2024年社会服务先进个人”。
一、田野里的坚守者
2024年7月,海拔2200米威宁县麻乍镇烈日灼灼。九三学社贵州省农科院支社的几位班子成员在魔芋试验田找到丁海兵副主委时,他正俯身贴地对魔芋株型性状进行观测记载。草帽檐漏下的阳光在他后颈烙出深红晒痕,汗珠沿着镜框滑落,镜腿在耳后压出的白痕与晒伤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试验田中,魔芋的掌状叶片因太阳的炙烤蜷缩,而他的观测一丝不苟。
“丁主任,歇会儿吧,我们班子来看看你”,支社主委王家伦招呼他移步松林荫处交流。“别看现在漫山遍野都是魔芋,2018年前这里还是马铃薯的天下”丁海兵介绍道,“在省农科院魔芋科研团队和威宁鼎诚魔芋公司协作下,我们用5年时间将麻乍镇打造成了全国魔芋产业重镇,高峰期种植了2.3万亩魔芋,目前也有1万多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丁海兵在田间进行试验观测记载
二、从拓荒者到领军人
2006年,西南大学硕士毕业的丁海兵带着3箱子书来到贵州省农科院。当同届生争相涌入热门作物研究时,他却在从事2年马铃薯研究后,在农科院档案室报告中发现了魔芋的潜力。“马铃薯赛道太拥挤,魔芋就像未被破译的密码本,而破译者注定孤独。”初期科研条件艰苦:为收集种质资源,他在雷公山连人带筐滚落山涧;车辆抛锚后独自一人被困赫章可乐乡乡道彻夜;推广种植技术时甚至遭农村闲汉用锄头威胁;联系魔芋企业时被恶语相向等。
“刚开始从事魔芋研究推广工作是很难的,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没有人手,就我一个人在弄”谈到最初的拓荒路时,丁海兵感慨良多。转机出现在2011年。依托农科院专项项目《贵州魔芋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他逐步搭建成科研框架,后来陆续得到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等10余个项目支持,才逐渐将科研、产业工作融合起来。十七年坚持不懈地耕耘,终将“一个人的课题”发展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团队。
威宁县麻乍镇魔芋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
三、破壁者的三次冲锋
2019年秋,威宁县2080亩魔芋示范基地迎来丰收,基地亩产突破2.3吨——这一成果标志着贵州成功打破全国花魔芋集中连片种植不能超200亩的魔咒。在丁海兵团队的努力下,贵州魔芋产业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全国魔芋必谈贵州、贵州魔芋必谈毕节、毕节魔芋必谈威宁”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从‘学生’向‘老师’的转变,”丁海兵自豪地说,“从过去需要外省来指点我们怎么干,到现在能实现对外输出技术,在全国魔芋种植技术方面有了比较重要的话语权,全国会议我们也可以坐到C位发言席。”提起团队的成果,丁海兵一脸骄傲。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团队对种芋生产的革命性创新。“凡是网袋装运的都不是种芋”“要晒种脱水20%以上”“种芋必须全程框装运输”——这些由丁海兵团队制定的操作规范看似简单,却使贵州魔芋种植成功率从2010年不足30%提升到目前的60%,有技术支撑的地方成功率达到80%以上。自2011年起,团队通过对全国102个地方品种的筛选、鉴定、提纯复壮,最终筛选出繁殖系数高、抗病性强、产量稳定的“矮化黑杆花魔芋”,这一品种已成为贵州16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主要栽培品种和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技术的创新远不止于此。2023年,威宁基地的魔芋田中的荞麦绽放出粉白相间的花海。这项生态控草技术获得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魔芋草害生态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资助,研究成果证实应用荞麦控草的魔芋种植基地完全可以不打除草剂,并且该技术对大多数旱地作物都有较好的控草作用,能够抑制90%以上田间杂草的生长,符合国家“双减”政策,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入选2023年贵州省农业主推技术,为喀斯特地貌山区旱地作物农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样板。
魔芋种植现场指导
四、万亿蓝图的守护人
“我们是全球首个提出了魔芋是‘万亿级别’市场概念的”,丁海兵看着天空说道,在他的眼里已经不仅仅有贵州魔芋产业发展构想,更有全国、全球的产业版图设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守,尽一切力量助力产业的发展”,当历史的犁铧已耕地垄沟,我们就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技的种子播种田野,让喀斯特山区土地产出“金豆豆”,带动更多农户增产增收。
夕阳为魔芋田镀上金边,魔芋叶舒展的掌叶在晚风中簌簌作响。丁海兵直起身,眼镜片上反射着葱郁的绿意,这个曾有无数传说和故事的“鬼芋”,在科技之手的点化下,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金疙瘩”。当晨光再次照亮山坡时,这位九三学社的科技工作者又将踏上田埂,用沾满泥巴的鞋在土地上走出他的理想:以科技之犁,耕耘希望的田野。(九三学社贵州省农科院支社 供稿)